文章請見--http://www.bhp.doh.gov.tw/breastfeeding/pdf/n3-1-2.pdf

轉PO原文如下:

給嬰兒安全的睡眠環境  台中榮民總醫院新生兒科主任 陳昭惠醫師

美國小兒科醫學會於2005年十月發表聲明建議父母不要親子共睡一床1,以免增加嬰兒猝死症。然而,研究早已經證實親子同床(bed sharing)有助於母乳哺育2,而母乳哺育又可能可以減少嬰兒猝死症3-5 因此在此聲明之後,一些國際性組織,如:英國聯合國兒童基金會6、國際醫師母乳哺育學會7、國際泌乳顧問學會8、國際母乳會9紛紛發表不同的看法聲明,再度引起對嬰兒應該睡在哪裡的熱烈討論。

 


嬰兒究竟應該睡在哪裡,其實無法用單一的說法給予建議,因為有很多因素會影響這個決定。最重要的因素為嬰兒與父母的生物需求及文化背景;家庭的經濟狀況、種族、餵食方式,還有科學的研究報告也是影響因素10。


如果就人類生物發展來看,自古以來母親嬰兒同睡是最符合生物性的睡眠安排,因為不這麼做的話,是很難餵母乳的。因此要討論的不是「嬰兒和父母一起睡安全嗎?」而是要討論「如果嬰兒沒和母親睡在一起安全嗎?10」。一些研究發現,不需刻意的指導,哺乳的媽媽很自然的就是讓嬰兒仰睡或側睡在身邊,因為趴睡的嬰兒是很難餵奶的11。而多年來的流行病學研究都發現,趴睡是嬰兒猝死症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當哺乳嬰兒和母親同睡一起的時候,母親和嬰兒的睡眠週期及覺醒會有相互協調的變化12,彼此接續覺醒(arousal),但不會完全清醒(awake)。母親常在嬰兒覺醒之前就覺醒,開始餵奶同時繼續睡覺。嬰兒與母親常有臉對著臉的身體關係,研究發現母親呼出氣中的二氧化碳或許是刺激嬰兒持續呼吸的一個因素13。 在親子同床時,嬰兒的心跳較快、體溫較高,較少深睡期,但整體的睡眠時間較長。研究也發現母親不論是分床睡或者是和嬰兒同床睡,總睡眠時間沒有差別12。

有些專家會擔心孩子睡在父母的床上會造成心理發展上的問題,然而研究結果發現,從未和父母同睡者比較會被評比為「不易控制」、「較不快樂」、「比較無法獨處」14。小時候與父母同睡者,自尊心教高15,對生活較滿足16。至於睡眠問題、夜驚、分離的焦慮與是否和父母同床沒有關聯17。

睡眠的安排與文化也有很大的關聯性18。目前可以看到有關嬰兒睡眠應該睡在哪裡的建議主要是來自美國,在美國的文化中,嬰兒應該是一人獨自睡在一個房間。醫師會建議父母及早建立所謂的睡眠儀式,培養嬰兒自己入睡的能力,並且期待嬰兒能一覺到天亮。而在歐洲義大利做的研究發現,當地的嬰幼兒入睡的時間比起美國的嬰兒晚,因為當地的兒童會參與成人的社交活動而比較晚睡,而且常常是睡在成人的懷裡或者大腿上。在瓜地馬拉的Mayan家庭中,嬰幼兒從小就是和父母同睡到兩三歲或者是下一胎出生,沒有所謂的睡眠儀式,母親也從未抱怨過小孩有不肯睡或其他的睡眠問題。她們認為嬰兒從小就和父母一起睡,比較能和人親近,有助於他們了解及學習其他人19。

七零年代的研究也發現日本和美國有不同的養育兒童方式,嬰兒是和父母同睡。學者認為在日本嬰兒一開始被視為一個單獨的個體,要發展,就需要多培養和他人之間的關係。在美國,嬰兒則被視為一個依賴他人的個體,要發展,就需要及早訓練獨立20,因而有著不同的睡眠安排。

很多文化中親子同床共眠其實是常態,在這樣的文化中對睡眠轉換移情物(transitional objects,sleep aids )的需求就很少,例如在前述的Mayan家庭中根本就無此需求。這樣的需求在南韓兒童為18%,義大利鄉下為4.9%,城市為31.1%,美國則是54%,非義大利的西歐兒童則為61.5%。

由上面的描述可以了解到,因為不同的文化背景對嬰兒的看法不同,就會有不同的養育方式及睡眠環境的安排,對於嬰幼兒睡眠問題的看法也就有不同,並沒有哪一種方式是絶對的對錯。

然而的確有些危險因素在親子同床時可能會造成危險,例如母親抽煙、嬰兒睡在枕頭上、有其他幼童同睡,或是同睡在沙發或水床上。因此重要的不是建議親子應不應該同床睡,而是如何確保睡眠環境的安全。現在大家一致都同意嬰兒的照顧者應該和嬰兒睡在同一個房間內,而且最好是舉手可及的距離。至於是睡在父母床邊的小床上,或者是和父母睡在同一張床上,都必須有各自需要注意的睡眠環境安排。

何種狀況不宜親子同床21

母親或另外同睡的成人抽煙

母親喝酒或服用會影響神智的藥物

母親因生病影響自己的清醒度

母親發現自己非常疲憊無法對嬰兒做適當的回應

母親異常肥胖

絶對不要同睡在沙發上

 

親子同床時應該注意

床墊要硬而平,不要睡在太軟的床上或者是水床。

確定嬰兒不會掉下床,或卡在床墊和牆壁間。

房間不要太熱

嬰兒不要穿太多(不要穿得比照顧者多),不要戴帽子。

嬰兒不會被母親的枕頭或被子蓋住

讓同床睡的大人知道嬰兒同睡在一床

不要讓兄姐和九月大以下的嬰兒同睡

讓嬰兒仰著睡

 

嬰兒睡小床時,應該注意

小床的安全要符合國家標準

床欄的間隙要小於六公分,以避免卡住嬰兒的頭。

確定床墊和床欄間不會有間隙卡住嬰兒

確定床上沒有小玩具會引起梗塞,沒有任何超過20公分的線。

不要有任何可能阻礙呼吸的小枕頭、填充玩具在床上

小床的位置要安全,遠離電暖器或窗邊。

 

不論嬰兒是在醫院或者已經回家,醫療工作人員有責任及義務讓父母了解提供嬰兒安全睡眠環境的重要性,不論嬰兒是睡在哪裡,必須告知父母應該注意的事項。在醫院中應該如同在家裡一樣鼓勵親子同室,工作人員應該評估母親的神智狀況提供適當的監測22,以協助母親順利的哺乳,同時又保護嬰兒的健康安全。


參考文獻及資料
1.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Task Force on 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The changing concept of 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diagnostic coding shifts, controversies regarding the sleeping environment, and new variables to consider in reducing risk.Pediatrics. 2005; 116(5):1245-55.
2. McKenna JJ, Mosko SS, Richard CA. Bedsharing promotes breastfeeding.Pediatrics. 1997 100(2 Pt 1):214-9.
3. Ford RPK, Taylor BJ, Mitchell EA, Breastfeeding and the risk of 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Int J Epidemiol 1993; 22:885-890
4. Mitchell EA, Taylor BJ, Ford RPK, Four modifiable and other major risk factors for cot death: the New Zealand study. J Paediatr Child Health. 1992; 28:S3-S8
5. Scragg LK, Mitchell EA, Tonkin SL, Evaluation of the cot death prevention programme in South Auckland. N Z Med J. 1993; 106:8-10
6. UNICEF UK Baby Friendly Initiative.UNICEF and NCT Joint Statement on mother-infant bed sharing. 28 September 2005.

http://www.babyfriendly.org.uk/press.asp#20050928
7. The Academy of Breastfeeding Medicine. Breastfeeding Is Associated with a Lower Risk of SIDS According to The Academy of Breastfeeding Medicine. October 14, 2005 http://www.bfmed.org/documents/SIDS-Bedsharing.doc
8. International Lactation Consultant Association, ILCA Responds to Policy Statement by AAP Task Force on SIDS, 28 November 2005 http://www.ilca.org/news/SIDSResponse.pdf
9. La Leche League International . LLLI Responds to AAP Policy Statement on 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http://www.lalecheleague.org/Release/sids.html
10. McKenna JJ, McDade T.Why babies should never sleep alone: a review of the co-sleeping controversy in relation to SIDS, bedsharing and breast feeding.Paediatr Respir Rev. 2005 Jun;6(2):134-52.
11. Richard C, Mosko S, McKenna J, Drummond S. Sleeping position, orientation, and proximity in bedsharing infants and mothers. Sleep. 1996 Nov;19(9):685-90.
12. Mosko S, Richard C, McKenna J.Maternal sleep and arousals during bedsharing with infants. Sleep. 1997 Feb;20(2):142-50.
13. Mosko S, Richard C, McKenna J, Drummond S, Mukai D.Maternal proximity and infant CO2 environment during bedsharing and possible implications for SIDS research. Am J Phys Anthropol. 1997 Jul;103(3):315-28.
14. Keller M, Goldberg W. Cosleeping and children independence: challenging the myths. In:McKenna J. Ed. Safe Sleeping With Baby:Evolutionary, Developmental and Clinical Perspectives. Berkley, 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in press.
15. Crawford M. Parenting practices in the Basque country. Implications of infant and childhood sleeping location for perasonality development. Ethos 1994;22:42-82
16. Mosenkis J. The effects of childhood co-sleeping on later life development. MSc thesis. Department of Cultural Psycholog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98
17. Okami P, Weisner T, Olmstead R. Outcome correlates of parent-child bedsharing: an eighteen-year longitudinal study.J Dev Behav Pediatr. 2002 Aug;23(4):244-53.
18. Owens JA.Introduction: Culture and sleep in children.Pediatrics. 2005 Jan;115(1 Suppl):201-3.
19. Jenni OG, O'Connor BB.Children's sleep: an interplay between culture and biology.Pediatrics. 2005 Jan;115(1 Suppl):204-16.
20. Claudill W, Weinstein H. Maternal care and infant behaviorin Japan and America.Psychiatry. 1969;32:12-43
21. UNICEF UK Baby Friendly Initiative. Sharing a bed with your baby. A guide for breastfeeding mothers. 2003
http://www.babyfriendly.org.uk/pdfs/sharingbedleaflet.pdf
22. 高美玲. 母嬰同室時,工作人員注意事項. 母乳哺育諮詢網絡充電報.第二
卷第三期 2005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仙女棒 的頭像
    仙女棒

    母奶娃娃考考妳---精華文選

    仙女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