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網址--http://www.tai-an.com.tw/know/know2_02.asp?lid=5

 

轉貼原文如下--

談新生兒時期常見的白色念珠菌感染---- 鵝口瘡、念珠菌性尿布疹           作者/許瓊尤醫師

念珠菌是一種黴菌,在平常人體之口腔、呼吸道、腸胃道及生殖道常常可以發現它的存在。在身體免疫機能正常時,它可以和我們相安無事;但在免疫機能較弱,例如新生兒時期,便易因它的存在而產生一些疾病。念珠菌中以白色念珠菌最常見也最為大家所熟知,它常會造成寶寶的鵝口瘡及尿布疹。自然產的寶寶,若母親之產道中有大量的白色念珠菌,則他在新生兒時期發生白色念珠菌感染的機會會稍為高些。

首先,先來談談鵝口瘡,想必很多父母都對這個名詞似曾相識。鵝口瘡的英文叫做「Thrush」是專指白色念珠菌引起之口腔發炎,並非所有的口腔潰瘍或發炎都可稱為鵝口瘡。它的主要特徵,為口腔內所有的黏膜部位都可能出現白色散在性的斑點,包括兩頰內側、舌頭、上顎、咽喉、齒齦、上下唇內側等位置;若沒有適當處理,則日子一久,散在性白色斑點會聚集而成大片膜狀物,此即所謂的「偽膜」。有時也會因寶寶的流口水而讓白色念珠菌向外散布,致使嘴唇外圍長出一顆顆紅色小丘疹。

口腔內的白色斑點是不易刮除的,若勉強用力刮除,會露出泛紅且稍為潰爛之底部。常有父母誤以為,寶寶口腔內的白色斑點就是所謂舌苔,而不予理會,這是不正確的觀念。要區分舌苔與鵝口瘡,事實上並不太困難,可以由顏色及位置之不同而分辨兩者。在顏色方面,舌苔會因吃奶的時間週期而有濃淡的變化,即剛吃完奶時最白,到了下一餐前白色便會淡化,若以濕紗布輕拭,舌苔的白色也會淡化或消失。而鵝口瘡的斑點,其顏色是固定不變的白色,它不隨吃奶時間而變,若以濕紗布輕拭亦不會掉色。在位置方面,舌苔只發生於舌頭上方,即味蕾分布的區域,而鵝口瘡則如前所述,口腔內所有的黏膜表面皆可能看到它的蹤影。舌苔對寶寶不會有不良影響並不必治療,只要多注意口腔清潔就會好;但鵝口瘡若太嚴重會影響寶寶食慾,必須要抹藥才會好,家長宜多加注意。


其次,談到念珠菌性尿布疹。健康的寶寶,其糞便中原本便含有白色念珠菌,在正常的照護之下,並不易產生念珠菌性尿布疹,惟有當小屁股因為反覆的潮濕浸潤,以致有發炎破皮時,念珠菌才較易趁隙而入。念珠菌性尿布疹較易見於患有腸胃炎拉肚子的寶寶或者那些因父母用尿布相當節省以致常屁屁發紅的小寶寶身上。它的特徵是:在尿布疹內側會呈現紅色塊狀融合性皮疹,以手觸摸會有稍為凸起之觸感,而尿布診外圍,則會有典型之紅色衛星狀散在性的小丘疹。若不治療則病兆會慢慢向外擴展皮膚亦會變厚。

治療方面:鵝口瘡部分需施予抗黴菌藥粉塗抹,時機宜在吃奶後一小時或兩餐之間,一日4-5次以乾淨的手指沾上藥粉直接均勻塗抹在寶寶的口腔中,藥粉為可食性,故可吞食。而念珠菌性尿布疹則應施予抗黴菌外用藥膏塗抹。兩者的治療時間原則上以10-14天為宜。許多父母在開始使用藥數天後,因為覺得患部已有改善,便停止用藥,不再回診。殊不知,黴菌感染是一種較難纏的疾病,表面的菌落消滅後,若不持之以恆,繼續塗抹藥膏,則躲在表皮之下的菌落會很快地再度向外擴展,治療時間不足,就如同斬草不除根,往往是使此種黴菌感染一再復發之最常見主因,家長不可不慎。


再者,若家中的寶寶感染了鵝口瘡,則父母親應更加注意奶瓶與奶嘴的消毒,以免反覆感染。餵食母奶的母親則應注意到自己的乳頭及乳暈處是否也有被念珠菌感染的現象,若有,則應同時以抗黴菌外用藥膏治療。


最後做一個總結:白色念珠菌感染是一種在兒科門診很常的疾病,只要好好治療,治癒率很高,並不會危害到寶寶日後的健康狀況。但是仍有幾個情況必須提醒各位父母,若家中寶寶過了3、4個月大的年紀,即使經過適當的治療卻仍常常感染鵝口瘡,則應懷疑寶寶的免疫能力是否較差,必要時應帶至醫院做進一步之檢查。另外,一些特殊的情況下,仍會使原本健康,年齡已滿周歲以上的寶寶發生念珠菌的感染,例如:在嚴重的感染性疾病期間,或因病需要使用較久的抗生素時。這些時候,因為正常的免疫機能受影響,所以較易併發黴菌感染,此時,皆須接受適當的抗黴菌藥物治療。

=============

延伸閱讀--

1.新生兒鵝口瘡Q&A

http://baby.lifepedia.net/view/14378/

 

2.討論串-舌頭有小白點,疑似鵝口瘡

http://www.facebook.com/groups/milktree/?view=permalink&id=244184552282310

 

arrow
arrow

    仙女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