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喝奶的動作機制 

嬰兒在喝母奶時,嘴巴的動作完全不同於咬乳頭﹑或是成人用吸管喝東西的動作。

喝奶時嬰兒的舌頭會形成波浪,藉由波浪自舌尖往裡推進的動作引出母奶。

 

我們稱這個連續動作為「蠕動狀運動」,是嬰兒與生俱來的哺乳反射動作。在哺乳時期讓寶寶有機會充分做這個動作,對於安定寶寶情緒﹑促進下巴的前階段發育是非常重要的。

 

嬰兒能順暢地做出蠕動狀喝奶動作,其實是因為在寶寶口中還隱藏著一個秘密。那便是在寶寶上顎正中央,有一個剛好可容納乳頭的圓形凹洞(稱為哺乳窩)。就是這個圓形凹洞與臉頰內側的肥厚脂肪層,使得寶寶能牢牢地將乳頭含在口中​。而且,這個哺乳窩僅在哺乳期才會出現,一旦過了哺乳期它便會自然消失,嬰兒的嘴巴結構儼然是為了喝母奶而形成。

 

*原文fb討論串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home.php?sk=group_159799370720829&view=doc&id=200643199969779

 

===================

 

專為喝奶而生! 寶寶的「哺乳窩」可固定母親乳頭

原文網址:http://www.nownews.com/2011/04/07/327-2702903.htm#ixzz1ZOom91n5

 
內容轉PO如下(圖片請見原網址)--
 
生活中心/台北報導

為了推動母乳哺育,政府通過了公共場所母乳哺育條例,盼能幫助媽媽有更好的環境餵母乳,只是,隨著許多媽媽返回職場的時間越長,全母乳的哺育率也下降。醫師發現,職場媽媽遇到的問題不僅是哺乳環境,一部分也是因為她們遇到了「乳頭混淆」的難關。

對此,亞東醫院兒科主任葉樹人指出,多數媽媽在剛生產完之後,都願意嘗試親自餵哺母乳,只是做完月子、返回職場,就會因一邊上班、一邊餵母乳衍生的諸多問題而放棄;尤以「乳頭混淆」最讓媽媽們頭痛,光是亞東醫院的門診,就有4成遇到這個問題。

所謂「乳頭混淆」,指的是寶寶喝過奶瓶後,不願再吸吮媽媽的乳房;因為奶瓶流量大、喝起來輕鬆,媽媽的乳房則得用力才能喝到,聰明的寶寶試過輕鬆的,自然不肯再喝費力的。葉樹人指出,「乳頭混淆」一旦發生,寶寶的吸吮方式改變會造成媽媽乳頭受傷,造成媽媽不願再親餵、寶寶只想喝奶瓶的惡性循環。

葉樹人建議,媽媽們應了解「哺乳窩」與吸吮三大關鍵:吸附、吸吮、吞嚥的關連,就能更順利的親餵母乳。「哺乳窩」位在寶寶上顎正中央,其構造讓寶寶喝母乳時完全密合乳頭的位置與形狀,而且該構造僅在哺乳期才出現,過了哺乳期後就自然消失;也就是說,「哺乳窩」儼然就是為了喝母奶而形成。

葉樹人說,若在瓶餵時也能吻合寶寶吸吮母乳的3大關鍵動作,寶寶便較能適應瓶餵與親餵交替。葉樹人也說,市面上許多奶嘴並不符合寶寶吸吮母乳的動作,因此挑選時應選擇外型、觸感、彈性仿媽媽乳頭的奶嘴,孔徑也該適合寶寶月齡,以免流量大得讓寶寶嗆到。
相關圖片
哺乳窩說明  
小小希哺乳窩  
===================
延伸閱讀--
1.哺乳窩--- 請母奶娃都來拍看看
2.fb--潘怡如--豬豬的哺乳窩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哺乳窩
    全站熱搜

    仙女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