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楚欣(作者係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副教授)發佈時間:2009/12/11

 

案情:

 五歲的婷婷最愛媽咪了!她喜歡媽咪陪她玩扮家家、唱歌、跳舞、看故事書,也喜歡看媽咪打掃、煮菜、在電腦前工作,更喜歡媽咪抱著她。

 原本婷婷也期待著媽咪肚子裡的弟弟出生,要和媽咪一起照顧弟弟,可是自從弟弟出生後,媽咪一來體力尚待恢復,二來又把注意力全放在弟弟身上,陪伴和關心婷婷的時間和行動大大減少。

 婷婷開始出現許多退化行為,她開始吵著要媽媽餵飯、穿衣、梳頭髮……,當爸爸上前要幫助她,她哭鬧著:「我不要爸爸,我要媽咪!」爸爸和媽媽見狀開始責備婷婷,說她不懂事,於是,婷婷的退化和哭鬧行為愈演愈烈。

 

解說:

 其實,婷婷一點都不壞,她只是突然失去獨享媽咪全部的愛的感覺,一時無法適應。在她小小的心靈世界裡,起了好多疑問:

 以前媽咪會陪我做的事,媽咪怎麼突然都不再做了?

 為什麼弟弟一哭,媽咪就疼他?

 為什麼媽咪一直對弟弟說說笑笑,一直親吻弟弟?

 媽咪,您還愛我嗎?

 一連串的問題讓她產生一種想法:「是不是我只要變得和弟弟一樣小,媽咪就會像疼愛弟弟那樣疼愛我?」沒想到試驗的結果不僅沒有成功,竟然還換來一頓責罵,此時,強烈的挫敗感可能轉為憤怒、恐懼,於是她開始失控地嚎淘大哭,​退化行為也加劇發生。

 事實上婷婷要得不多,也一點都不過份,她只不過要確認一件事-「媽咪,您還愛我嗎?」婷婷感覺納悶、被忽略、失去愛,深深的失落感正襲擊著她的心靈。

 婷婷對弟弟的出生原本有一種美好的想像,想像著和弟弟一起在媽咪的陪伴下玩遊戲、吃飯、睡覺……。可是,事實全非如此,弟弟不但不會玩、不會說話、整天哭鬧,還搶了她最愛的媽咪?

 五歲幼兒的「觀點取替能力」仍弱,亦即對他人的想法和需要仍未能完全掌握,尤其是他未曾有過的經驗。由於「社會認知發展」尚未成熟,加上「安全依附」的情緒需求未獲滿足,孩子在雙重無助感的加乘效應下,往往就會選擇採用「​退化行為」因應。若家長不瞭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因素,往往也用不恰當的方式回應,導致親子關係與幼兒情緒的惡性循環。

 

方法:

 一、理解:媽咪應該冷靜下來,同理一下婷婷的感受,然後對婷婷說:「對不起,媽咪因為一直照顧弟弟,沒有時間和體力像以前那樣陪伴著妳,妳一定以為媽咪不愛妳了,對不對?」

 二、保證:媽咪接著應該溫柔的給婷婷一個擁抱,親親她的臉頰,然後用堅定的眼神向她保證:「媽咪好愛妳,因為妳是媽咪永遠的心肝寶貝」。

 三、回顧:媽咪可以告訴婷婷:「妳以前還是小嬰兒的時候,就跟弟弟一樣,什麼都還不會,媽咪那時候也是這樣照顧妳的喲!」並拿出以前的照片、錄影紀錄,陪婷婷一起看,也和弟弟的樣子做比較。

 四、陪伴:媽咪也應在照顧弟弟之餘,儘量撥出一點時間給婷婷,像以前那樣單獨地陪伴她。

 五、成就:讓婷婷一起參與照顧弟弟的工作,並引導她看見弟弟可愛之處,幫助她扮演好姐姐的角色,並肯定她的行為,讓她享有成就感,為良好的姐弟關係做好準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仙女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