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章來源--http://www.bhp.doh.gov.tw/breastfeeding/pdf/n1-4-5.pdf

轉PO文章內容如下:

 

問題:
我的寶寶才兩周大,為什麼我的寶寶才餵完沒多久,一下子就又出現要吃奶的樣子?是我的奶水不夠嗎?


回答:
首先第一個要確定的是:寶寶在餵奶的時候是否真正的吃到奶?有的時候雖然寶寶看起來像在吸奶,但是實際上並未將奶水真的吸出來。

◆真正吃到奶的表現
在吸奶過程中寶寶嘴巴張得很大,一開始可能吸吮的速度很快(一秒鐘兩三次),但是當奶水開始流出寶寶真的吸到奶水時,吸吮的動作會變慢(大約為一秒一次)。如果寶寶吸吮的動作一直持續很快的話,表示他並沒有真正吸到奶水。


當寶寶真得吃飽後會自己鬆口放開乳房。如果媽媽本來有脹奶的感覺時,在餵完奶後會覺得乳房較軟。


三天大以上的寶寶每天的尿量一天有六次以上,量多而且顏色清澈。頭三個月體重每月增加超過0.5公斤。

 


如果沒有吸到奶的話,最常見的可能原因為:

◆寶寶含奶的姿勢不正確
雖然寶寶可能含著乳房很長一段時間,但是含得並不好。
下巴沒有緊貼著乳房,嘴巴張得不夠大,上嘴唇上方露出來乳暈比下嘴唇下方露出來的乳暈多,嘴唇沒有外翻。

◆抱寶寶的姿勢不正確
寶寶的臉、胸部和腹部應該都要面向媽媽,並且緊貼著媽媽的身體,否則寶寶的嘴巴就不容易含好乳房。

 

在這樣的狀況下重要的是修正媽媽抱嬰兒的姿勢及改善嬰兒含奶的姿勢,並且在嬰兒想吃的時候就餵奶。大部分的狀況下,媽媽本身的奶水是足夠的。添加配方奶往往只會讓寶寶更無法將媽媽乳房中的奶水吸出來,而讓媽媽的奶水真的變少了。(如果媽媽的奶水因為寶寶吸的不好而量少時,有很多適當的添加方式,我們將在下一期作更多的說明。)然而,有時寶寶的含奶姿勢或者媽媽抱寶寶的姿勢雖然不標準,但是寶寶並沒有吃不飽的表現時(尤其是年紀較大的寶寶),並不需要刻意的糾正。


有時寶寶明明有吃到奶了,但是仍會一下子就又要吃奶了。此時我們必須了解人類寶寶正常的吸吮型態(尤其是頭幾個月的嬰兒)。


哺乳動物的餵奶頻率差異性很大,有些動物會讓幼兒留在巢中,隔一段時間媽媽才回來餵奶,例如鹿、狼等,這一類哺乳動物的奶水蛋白質及脂肪濃度較高。 而另一類動物的幼兒從出生後都跟在媽媽身邊,如馬;或者都被媽媽帶著,如靈長類;這一類幼兒的餵食頻率非常頻繁,媽媽奶水的蛋白質及脂肪濃度就比較低。 根據人類奶水的成分來看,人類嬰兒應該是屬於經常吸吮的這一類。人類學家觀察未受文明干擾的族群發現,其實人類嬰兒的吸奶頻率是很頻繁,一次吸吮的時間也不會很長,常常是一小時內吸奶好幾次,而每一次吸吮的時間可能只有幾分鐘。就生理上而言,小嬰兒的胃容量不大,所以需要經常的吸吮,在這個同時有很多的機會練習吸吮,如此在媽媽的奶水變多時,可以更有效的將奶水吸出來。對媽媽而言,乳房奶水越常被吸出者,奶水的製造越多。越不常餵奶乳房越脹者,奶水的製造反而會越少,且脂肪的濃度也越少。常和嬰兒在一起的媽媽,也更快學會了解寶寶的行為暗示。


吸吮的頻率也會隨著寶寶的吸吮效率及氣質不同而有所不一,有的寶寶吸吮效率很好,即使只有吸吮幾分鐘就把大多數的奶水都吸出來,而隔較長的時間才需要再次吸吮。但是有的寶寶可能則需要常常的吸奶,才能吸到所有自己需要的奶水。


寶寶吸奶除了滿足營養的需求之外,吸吮的動作也可以幫助寶寶整合自己的心跳、呼吸、並降低血壓。口渴也是一個吸奶的原因。另外經由寶寶經常的吸吮媽媽奶水的成分也會有所調整,同時也有讓媽媽避孕的效果。在自然狀況下,當周圍環境狀況不錯有很多的食物可以提供給寶寶時,幼兒的吸吮就會減少,而媽媽再度懷孕對寶寶的影響不大。但是如果周圍環境狀況不好時,能提供給幼兒的食物不夠多,孩童的吸吮頻率自然會增加,相對媽媽再次懷孕的機會就會減少。


寶寶的生理需求除了食物之外,他們還需要被保護、被撫摸,同時和周圍的人有互動。嬰兒哺乳有時是因為肚子餓,有時是需要安撫,有時是為了要和其他人有互動。對於新手父母而言,在還未學會了解分辨嬰兒的不同需求之前,可以很簡單地以餵奶就滿足嬰兒所有的需求。隨著嬰兒的成長,父母將逐漸學會區分嬰兒的需求究竟是肚子餓、無聊、刺激太多或者是疲累,而給予哺乳或者是其他不同的回應。


所以整體而言,寶寶每次都有吃到奶水,但是在頭幾個月吃奶的頻率仍較多者,有一大部分是正常的現象。雖然這和我們現在社會對嬰兒的期望是很不一樣的,(我們多希望自己的寶寶從出生後就是吃飽睡,睡飽吃,一覺到天亮)。學著了解寶寶的行為暗示,相信寶寶的表現並且給予適當的回應,這在父母成長過程的一開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在寶寶有需求時就能適時的哺乳,將可以逐漸建立起一個雙向溝通的模式,並且培養出珍貴的聆聽及回應能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仙女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